西门子刘兴宏:整合集团资源共同打造安全可靠数据中心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各类智能设备间的联网成为一种趋势,设备间的通讯将会产生海量数据,因此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会大增,数据中心无论是在规模上,或是在数量上都将迎来飞速增长。
在数据中心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门子专注于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专业提供中/低压各电压等级的电气系统设备产品及能效管理、能源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同时提供冷源控制、楼宇自控、消防等专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以及MindSphere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客户各类业务场景下基础设施智慧管理的上云部署及能源资产管理。
除了提供高品质的硬件产品和智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之外,西门子还提供数据中心咨询、规划、设计、供货、建设、运营、优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运维等。
同时,西门子也是中国IDC圈企业俱乐部核心会员。为了对西门子集团有深入的了解,中国IDC圈记者对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基础设施集团销售部垂直行业业务总经理刘兴宏先生进行了采访,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西门子,了解西门子。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IDC圈:近年来,数据中心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请详细阐述中国西门子在数据中心产品方面是如何顺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
刘兴宏:数据中心行业客户的需求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对电气设备可靠运行的高要求。西门子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电器企业,170多年来,对产品质量的恪守从未松懈,一直坚持制造的业界最严苛标准和最高质量;中低压配电、智慧能源产品、楼控、消防等产品全部遵循或高于相关国际、国内标准规范,并依据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完成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同时采用数字化手段完成生产管理工作。
其次,数据中心建设周期持续缩短。几年前数据中心从设计到建设交付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而现在仅需不超9个月的时间。西门子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交付周期,同时开发了模块化供配电解决方案,大大缩短了项目整体建设周期,并已成功实施诸多案例。
最后,目前数据中心呈现规模化的趋势,机柜数量往超大规模方向发展,单就变配电系统来说,会有数百台甚至上千台中低压开关柜设备同时工作来保障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而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运营管理,存在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对数据中心的正常安全运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西门子除了对硬件产品进行研发更新外,针对数据中心行业特点,开发了完整的数据中心供配电一、二次系统智慧运营及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可以直观、高效、准确地完成供配电系统实时运行状态的监测与控制,并依据整体运行情况,给出预防性维护建议,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挑战。
中国IDC圈:中国西门子数据中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有多大,哪些是其主打的用户群体?
刘兴宏:在西门子看来,数据中心行业客户主要可以分为:大型云计算公司、三大电信运营商、金融企业、第三方托管及租赁运营商。不同类型的客户对变配电系统的需求会有其自身的特点。西门子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的需求提供灵活的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方面,西门子一直位于前三的位置。西门子一直致力于与行业领导者保持共创共赢的合作,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靠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中国IDC圈: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较大,中国西门子在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方法?
刘兴宏: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约占全球电力总能耗的2%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1.3%,并且这些能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一方面要降低数据中心在电力方面的能耗,另外一方面要降低数据中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个完整、集成的能耗实时监控系统能够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成本效率方面的优化。西门子为比利时的T3级数据中心Cofely Agility提供了集成性数据中心信息管理系统DCIM (Data Cen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这个系统将中低压配电、安防、楼宇自动化等不同的系统在统一操作平台上运行管理,不同部件之间实现通信和交流,能够对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可及时了解在某一时间点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设备的能耗情况,并进行调节。例如,如果此时不需要强力制冷,则可将制冷调低;如果此时暂时不需要高亮度的照明,则可将灯光调暗。DCIM系统能够保证并优化IT设备及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营,从而降低数据中心运行成本,帮助Cofely Agility数据中心节约1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数据中心。
其次,满足客户对于可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全球的数据中心客户都在提出对于可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例如T4级数据中心需要提供99.995%的可用性。数据中心是在电力需求方面要求最严格的市场,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运营需要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为了确保更高的可用性,设备的高度一致性和完全集成的系统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能够大大提升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
另外,传统的化石能源投资和建设趋于萎缩或下降,近年来中国特高压电网骨干网络基本建成,陆上、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大幅增长,分布式能源发展取得很大的发展,传统能源供给结构得到了改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既满足了客户分布式供电的有效需求,又有效降落了温室气体排放。西门子在中国参与了诸多HVDC、燃气发电、陆上/海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我们可以将丰富的工程经验同样用于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中国IDC圈:供配电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西门子在供配电系统方面有怎样的突破?如何打造可靠、高效、稳定的供配电系统?在供配电方面提供哪些产品及服务?
刘兴宏:西门子在供配电方面的产品主要包括:高压输电系统、电力及配电变压器、中低压配电设备和系统、中低压配电元器件产品、综保及表计及能效管理智慧能源系统等。
除了可靠的电气产品以外,涵盖项目前期规划、方案咨询、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的TIP管理系统,是保证数据中心配电系统可靠、高效、稳定的最有效方法,这也正是西门子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举例,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阶段,西门子可提供咨询服务,使用SIMARIS系统工具,进行变配电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动态调整配电系统的设计参数,可视化地呈现了变配电系统未来实际运行状态下的各种工况。并可自动生成设计图纸、清单及技术要求等文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设计的准确合理性。
在产品生产阶段,西门子工厂已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及精益生产的制造体系,部分生产环节采用机械自动化装配方式,保证产品的标准化。对于生产订单的管理也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
建设实施阶段,西门子提供原厂的安装操作现场技术指导,保证了变配电系统的工程实施质量。
在系统运行阶段,西门子的智能化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完成对整个系统的动态监测管理,提供预防性维护建议和系统优化调整建议。通过以上方法,对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这同时也是西门子在数据中心行业变配电系统中最主要的突破。
中国IDC圈:相比于其他公司,中国西门子在数据中心产品方面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刘兴宏:西门子2019年4月1日新架构的三大核心业务集团分别为:智能基础设施集团,涉及中低压设备及系统、中低压元器件、智慧能源、控器电器产品、楼宇产品5大事业部;油气及电力集团,负责提供风力、燃气发电、高压输电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数字化工业集团,涉及PLC、变频器、流程控制方面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另外,西门子财务服务公司可为数据中心行业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可以说西门子已经涵盖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部专业,覆盖全产业链,这在业界是比较罕见的。
同时,西门子可以提供数据中心咨询、规划、设计、供货、建设、运营、优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丰富的全集成能源(TIP)解决方案。
中国IDC圈:您怎样看待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刘兴宏:随着全球数字化、AI、IoT、5G的快速发展,未来各类智能设备间的联网成为趋势,设备间的通讯将会产生海量数据,因此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会大增,数据中心无论是在规模上,或是在数量上,都将迎来飞速增长,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一定会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可联网的设备数量将超过250亿,这一范围不仅限于计算机和手机,还将包括汽车、楼宇、电力设施,以及家用设备等。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
因此,现在人们都非常关注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在中国,大量的新增数据中心将带来巨大的业务增长机遇。同时,一些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也将带来商机。数据中心市场将会是持续保持大建设、大增长的态势。
中国IDC圈:现在西门子开始走向了数字化转型道路,在转型过程中,西门子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布局?
刘兴宏:在大众的目光中,多年来西门子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知名的电子电器设备供应商,但事实上,近些年西门子也顺应市场的需要,加速了公司数字化转型,目前已经跻身全球范围内前十大软件公司,致力于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发展,是德国工业制造4.0的倡议者和中国2025智造的坚定拥护者,积极推动中国高端制造及产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西门子在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化业务,推出了知名的MindSphere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智能基础设施集团在上海建立了MindSphere应用中心。传统的软件公司,大多都是以编程、计算或者是云、数据中心等接入设施的竞争优势起步的。但对于西门子来讲,广泛涉及发电、电力电网、机场、轨道交通(含地铁)、数据中心、食品饮料、水处理、医疗、石油石化、房地产、汽车等诸多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区别于一般软件公司,西门子更容易去理解这些公司的需求的诉求与痛点,借助于西门子的工业云平台及各业务集团的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有效推进本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目前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的数据中心市场,我们愿意分享先进理念及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行业的共赢共创发展。